观音菩萨身边的龙女是位神童,她八岁时听文殊菩萨说《法华经》,顿时觉悟,发菩提心,文殊菩萨预言她可迅速成佛。智积菩萨、舍利弗等“老前辈”听说后,都觉得难以置信。面对质疑,龙女并不多言,只是前往灵鹫山,向佛陀敬献宝珠。没想到,这一功德愿力顷刻便使她具足菩萨行,成等正觉。
龙女当然不是普通的小姑娘,而是龙王的女儿,属于佛教护法神“天龙八部”之一的“龙众”。这里的“部”是“部类”的意思,“八部”也就是八种。以此类推,比“天龙八部”多四部的“三藏十二部”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“十二部”是佛教经典的十二种分类,也叫十二分教、十二分圣教、十二分经。分别称为:长行、重颂、孤起、因缘、本生、本事、未曾有、记别、譬喻、论议、无问自说、方广。它们和语文中所分的“体裁”与“题材”十分相似,是对经典的文字形式或内容的区分。
这十二部是在经典结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,因此在不同教派中,次序、名称也略有差异。
长行也叫契经,是以不限句子长度的散文式语言叙述佛法,佛经大多属于这种文体。
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“于色不知、不明、不断、不离欲,则不能断苦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不知、不明、不断、不离欲,则不能断苦。诸比丘,于色若知、若明、若断、若离欲,则能断苦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若知、若明、若断、若离欲,则能堪任断苦。”
——《杂阿含经》
又称为复颂或应颂,是偈颂形式的经文,每句有固定字数,因位于长行之后,对前文内容进行复述总结,故称重颂。
世尊妙相具。我今重问彼。
佛子何因缘。名为观世音。
具足妙相尊。偈答无尽意。
汝听观音行。善应诸方所。
弘誓深如海。历劫不思议。
侍多千亿佛。发大清净愿。
我为汝略说。闻名及见身。
心念不空过。能灭诸有苦。
——《妙法莲华经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
又称为讽颂,与重颂同属于偈颂式经文,但它独立于长行,是单独发起的偈颂,故名“孤起”。
非空非海中,非入山石间,无有地方所,脱之不受死。
——《法句经·无常品》
述说宣法闻法的背景、主题、对象、目的等内容,常见于经文中的序品。
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“希有!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”
——《金刚经》
佛过去世的慈悲事迹,石窟壁画中常见的“本生故事”便是由此而来。
其王三子。共游林间。见有一虎适乳二子。饥饿逼切。欲还食之。其王小子。语二兄曰。今此虎者。酸苦极理。羸瘦垂死。加复初乳。我观其志。欲自啖子。二兄答言。如汝所云。弟复问兄。此虎今者。当复何食。二兄报曰。若得新杀热血肉者。乃可其意。又复问曰。今颇有人。能办斯事救此生命。令得存不。二兄答言。是为难事。时王小子。内自思惟。我于久远生死之中。捐身无数。唐舍躯命。或为贪欲。或为嗔恚。或为愚痴。未曾为法。今遭福田。此身何在。设计已定。复共前行。前行未远。白二兄言。兄等且去。我有私缘。比尔随后。作是语已。疾从本径。至于虎所。投身虎前。饿虎口噤。不能得食。尔时太子。自取利木。刺身出血。虎得舐之。其口乃开。即啖身肉。二兄待之经久不还。寻迹推觅。忆其先心。必能至彼。喂于饿虎。追到岸边。见摩诃萨埵死在虎前。虎已食之。血肉涂漫。自扑堕地。气绝而死。
——《贤愚经·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》
与本生类似,本事记载的是诸菩萨及其他佛陀弟子在过去世与佛的因缘行谊。
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,乐习苦行,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,精进经行,一心求佛,满万二千岁已,得现一切色身三昧。得此三昧已,心大欢喜,即作念言:“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,皆是得闻法华经力,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。”即时入是三昧,于虚空中,雨曼陀罗华、摩诃曼陀罗华、细末坚黑栴檀,满虚空中,如云而下,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——此香六铢,价直娑婆世界——以供养佛。作是供养已,从三昧起,而自念言:“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,不如以身供养。”即服诸香——栴檀、薰陆、兜楼婆、毕力迦、沉水、胶香,又饮瞻卜诸华香油,满千二百岁已,香油涂身,于日月净明德佛前,以天宝衣而自缠身,灌诸香油,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,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。其中诸佛同时赞言:“善哉,善哉!善男子!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如来。若以华、香、璎珞、烧香、末香、涂香、天缯、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,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,所不能及;假使国城、妻子布施,亦所不及。善男子!是名第一之施,于诸施中最尊最上,以法供养诸如来故。”作是语已而各默然。其身火燃千二百岁,过是已后,其身乃尽。
——《妙法莲华经·药王菩萨本事品》
◎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,文章、图片来源于网络,由本寺编校发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若有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。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。
欢迎大家积极转发,共同弘扬佛法。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,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。感恩。